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区工作动态

聚力绿色能源新材料,北京房山激发“智造”新动能

房山,北京的西南门户。在这里,一批具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硬科技”企业正在加速集聚:从保障新能源安全运行的储能系统集成商,到掌握关键材料的固态电池头部企业,再到推动石墨烯应用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高精尖”新兴产业生态已颇具规模。

近年来,房山区委、区政府聚焦“三区一节点”的功能定位和“科教融合文化名区、新质智造产业新城”发展目标,发挥科教资源聚集、人文资源多样、生态资源丰富、基层治理创新“四大优势”,不断释放发展动能。

近日,由市、区投促中心共同组织的“北京投资促进宣传媒体行”走进房山区,见证这片热土如何优化营商环境、打造特色模式,成为越来越多科技企业心中的“创新原产地”。

新质生产力集聚

储能产业跑出发展“加速度”

作为首都保障电力安全的重要枢纽,如今,北京市房山区正逐步成长为新型储能产业的集聚高地。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多种储能方式,它如同“电网助手”,在用电低谷时储能、在高峰期释放,以提升电网的调节能力和运行效率。近年来,随着储能规模扩大,新型储能技术对安全性、智能化、系统集成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技术门槛也在持续升高。

走进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新源智储能源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正以前沿技术和系统化布局抢占储能风口。作为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控股打造的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的专业化科技公司,新源智储专注于储能核心产品研制、储能电站系统集成及储能电站智慧运营等,形成覆盖“产品研发-智能制造-设计集成-EPC建设-运维运营”的全链条解决方案。其打造的“智储·银河”系列全浸没式工商业储能一体机,从集成安全设计上杜绝电池自燃隐患,实现了储能系统的本质安全。新源智储近三年来始终位列国内储能系统出货量排名前十,其中2024年荣登国内市场储能系统出货量TOP5及全球市场储能系统出货量TOP5。

无独有偶,在新能源材料赛道上,新源清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也选择在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落子布局”。该公司由清华大学与中国电力共同创办,总部设在房山,拥有由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博士为核心的50余人的研发团队。企业专注于新能源本质安全材料、高性能环保材料的研发与应用,产品广泛服务于新能源汽车、电子设备、绿色建筑等战略性产业,技术路线处于行业前沿。

“我们致力于形成以房山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全产业链一体化研发和生产体系,保障新能源“输—储—用”全链条安全,助力国家能源安全。”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23年6月,新源清材正式签约落户中关村房山园,并启动超分子新能源先进材料实验室建设,投建高安全锂电池添加剂研发线、消防灭火剂产业化线,实现了从科研到中试、从技术突破到应用落地的全链条布局。

随着新能源电池技术持续演进,固态电池作为新一代核心技术之一,也在房山迎来突破。早在2023年12月,蔚来ET7就宣布搭载了150KWh混合固液电池,实测续航超1000公里。这款车的混合固液电池就是由房山企业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该电池包能量密度达到260Wh/kg,电芯密度高达360Wh/kg,在提升续航的同时,大幅强化了安全性,成为业内突破性成果。

据了解,作为一家专注于固态电池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卫蓝新能源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洁能源实验室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孵化的企业,拥有以中国工程院陈立泉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李泓研究员和俞会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领衔的核心技术团队,产品主要应用在车船动力、新型储能、低空动力等多个领域,建立了固态锂电材料、固态锂电先进装备、固态锂电先进工艺的三层护城河,确保技术在国内乃至全球保持领先。

布局新材料产业

“小巨人”企业扎根房山

石墨烯被誉为“新材料之王”,是当前自然界厚度最薄、硬度最高、导热导电性能最好的新材料。在房山,这一新材料已深度融入产业发展脉络,成为房山又一张产业“新名片”。

来到北京创新爱尚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注于石墨烯热管理材料和技术研发,在热管理细分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企业打造的相关产品,具备柔性轻薄、高导热、高能效等优势,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轨道交通加热系统、绿色节能建筑、军工及冰雪运动保障等场景。

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石墨烯技术唯一技术供应商,北京冬奥会期间,爱尚家的石墨烯热管理产品已成功服务和保障了开闭幕式国家体育场(鸟巢)主席台及VIP区域加热保障、颁奖礼仪服等多个保障项目,展现出优异的稳定性与环境适应性。据了解,爱尚家已牵头制定4项石墨烯应用团体标准,连续多年协助主办“京津冀石墨烯产业大会”,并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共建“材料谷”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石墨烯从“实验室材料”走向“城市应用解决方案”。

企业快速发展离不开高效务实的营商环境。2021年,爱尚家正式落户中关村房山园。“我们前期考察了多个园区,最终选定房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的配套与政策都能贴合我们科技应用企业的发展节奏。”企业相关负责人回忆道。

落户后,企业很快获得了中关村(房山)高精尖基金战略投资,加速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与此同时,园区还协助企业对接了轨道交通、新能源建筑等多个示范应用场景,加快产品验证和市场推广进程。

“每个环节都有跟进、有回应。”企业相关负责人感慨道,“是市投资促进中心、房山区投促中心及中关村房山园管委会在应用场景对接、融资渠道拓展上的高效服务,让我们专注创新,没有后顾之忧。”

“前店后厂”赋能

优质服务打造产业发展新生态

科技成果为何总是难以走出实验室、落到生产线?为了切实解决初创科技企业“研发能做,转化难做”的痛点,房山区探索出一套具有标识度的空间与服务体系——“前店后厂 内研外测”发展模式。

所谓“前店”,即依托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打造高水平研发办公平台,并配套丰富的生活服务设施,形成企业集聚、人才宜居的创新生态圈;而“后厂”,则是在研究院周边建设的国有标准化厂房,为中试和产业化提供就近支撑,推动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既能让研发持续领跑,又能保障生产高效落地的理想之地。房山的‘前店后厂’解决了两头问题。”新源清材相关负责人坦言。在房山,新源清材实现了从实验室到车间的高效转化,产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据悉,“前店后厂 内研外测”模式不仅解决了企业初期资金、空间上的难题,更通过低门槛、轻资产、高效率的配置方式,帮助企业“轻装上阵”;同时,也优化了创新资源要素的流通,为上下游企业协同提供良好基础,加快培育产业链闭环。如今,这一模式被写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中,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与此同时,房山区从选址落地、融资对接到产业扶持,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配套服务,构建起“政府当后盾、企业当主角”的发展格局。

在产业政策层面,发布《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扶持措施(试行)》,提出七项支持举措,坚持“一企一策”“精准滴灌”的服务导向,制定覆盖企业发展全周期的政策支持方案。与此同时,配套出台“人才十一条”,给予战略人才、领军人才最高百万元奖励,开通绿色通道,在落户、办理工作居住证、提供住房、教育、医疗等多项服务中,全力打造让人才安心扎根的宜业环境。

在应用场景方面,发布《房山区四大产业集群示范应用场景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年)》,围绕四大产业集群打造一批重大应用项目,推动前沿成果加速转化落地。在金融支持上,通过基金引导、政金对接和上市服务基地建设,强化企业融资通道和资本市场对接能力。

“一流的营商环境是城市核心竞争力,我区始终秉持‘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企企都是招商大使’的理念,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房山,让企业在房山发展‘省时、省力、省心、省钱’。”中关村房山园管委会区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园区还将扎扎实实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切实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持续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扎根,在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房山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