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投资促进规划

目  录

序 言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二)面临形势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 大力加强项目促进和企业服务能力建设

(一)支持各区落实主导产业布局

(二)全面拓宽投资促进渠道

(三)加强项目促进能力建设

(四)加强企业服务能力建设

四、全面提升投资促进“四化”水平

(一)提升投资促进国际化水平

(二)提升投资促进专业化水平

(三)提升投资促进市场化水平

(四)提升投资促进数字化水平

五、重点实施招商引资五大专项行动

(一)科技创新招商行动

(二)数字经济招商行动

(三)国际消费招商行动

(四)现代服务招商行动

(五)医药健康招商行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宣传推广

(三)抓好规划落实

 

序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市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全市投资促进工作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坚持“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投资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对培育增长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重要作用,以首善标准推进各项工作,加速集聚更多高端资源、高端要素和高端人才,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投资促进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等专项规划和政策文件,重点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北京市投资促进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部署了投资促进重点任务,是推进全市投资促进工作的重要依据和行动指南。《规划》实施期至2025年,展望至2030年。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市投资促进系统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聚焦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持续加强投资促进工作。尤其是“两区”建设以来,加快职能转变,全面加强全市招商引资统筹力度,建立健全市区协同工作机制,夯实各项工作基础,提升企业服务水平,促成一批重大项目落地,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投资促进体系不断健全。在2019年机构改革中,北京市投资促进局更名为北京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保留了作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领导体制和机构规格,继续承担全市招商引资、投资促进专业化服务职能。“两区”建设以来,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履行市“两区”工作领导小组招商引资协调工作组办公室职责,机构职能进一步优化完善,投资促进制度机制逐步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协调调度能力持续增强,企业精准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各区均成立了投资促进服务机构,全市投资促进组织体系力量日益增强。

产业承载空间格局逐渐形成。坚持“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北京市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阵地的创新功能空间基本形成。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持续优化拓展。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推动建设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先行示范区。深入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分区域分层次打造特色化的国际消费新名片。全面启动“两区”建设,推动“三片区七组团”和服务业扩大开放重点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全市产业承载空间布局持续优化,为投资促进项目落地提供了强有力的空间支撑。

投资促进政策机制体系初步构建。202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投资促进工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京政字〔2021〕32号)正式印发,首次从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层次对全市投资促进系统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方式、高质量推动协同招商、建立健全工作保障机制提出了要求。2022年《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和《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的决定》正式实施,首次从地方性法规层面对加强全市投资促进工作明确了要求,夯实了投资促进工作的法治基础。在“两区”建设实践探索中,投资促进工作举措不断健全完善,“两区”招商引资项目库、目标企业清单、空间资源清单、政策支持清单等“一库三清单”初步夯实,预期目标管理、定期协调调度、政企对接、督察评价等“四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各区(经开区)、各部门相继出台招商引资相关政策和工作措施,全市投资促进政策机制体系初步建立。

多层级招商推介活动平台逐步形成。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形成了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国家级经贸合作平台为主阵地,以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及京港洽谈会等重要主场经贸平台为支撑,以市区协同开展形式多样的京(境)内外招商推介活动为补充的多层次招商推介活动体系,全市招商推介活动的实效性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惠企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坚持促增量与稳存量并重,以企业服务为抓手,全力做好招商安商稳商各项工作,强化多部门联动、市区协同,着力解决企业落地发展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持续加强北京投资环境政策宣传解读,不断提升投资北京的吸引力。实施“项目促进专员”工作机制,促进重点项目加快落地。2019年开通“12345”企业服务热线,3年累计受理企业来电诉求19万余件,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市区两级“企业服务管家”职责高效履行,市区“服务包”企业超过1.2万家,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有效提升。

(二)面临形势

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落地生效,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加速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开放型投资环境。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机遇。与此同时,各省市在新一轮科技创新中抢占制高点,竞相前瞻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间竞争更加激烈,为吸引优质企业和高质量项目落地带来了更大挑战。

从北京看,北京市坚定不移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四个中心”“四个服务”蕴含的巨大能量充分释放,人才、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传统优势更加凸显。北京作为全球唯一的“双奥之城”城市魅力更加彰显,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带来更多投资机遇。“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形成了首都发展新优势、新动能,对全球高端资源和高端人才的新吸引力与日俱增。同时,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传统增长动力减弱,新经济增长点尚待挖掘,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升级,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投资促进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坚持“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加强项目促进和企业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投资促进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数字化水平,重点实施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国际消费、现代服务和医药健康五大招商引资专项行动,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二)总体原则

——坚持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始终把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作为全市投资促进工作的基本遵循,充分释放“四个中心”“四个服务”蕴含的巨大能量,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及各区功能定位要求,加强项目落地布局引导,以高水平的投资促进工作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坚持“五子”联动一体推进。将项目落地作为检验“五子”联动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充分用好“五子”联动带来的巨大发展空间、多项政策叠加赋予的发展红利,汇聚国际国内高端要素,以高标准的投资促进工作助力构建首都现代化经济体系。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鼓励市场主体参与首都投资促进工作,创新市场化投资促进手段,营造国际化投资环境,提高专业化投资促进水平。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加强政府引导和协调服务,加快投资促进数字化转型,努力破除各种制约障碍,激发投资促进活力。

——坚持市区协同部门联动。牢固树立全市投资促进工作“一盘棋”思想,加强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统筹,落实各区招商引资主体责任,健全市区协同、部门联动的投资促进机制,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汇集全市合力,推进投资促进工作迈上新台阶。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符合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投资促进工作机制不断完善,项目促进和企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数字化投资促进水平明显提升,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首创性的重大项目落地,对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投资促进落地项目规模持续扩大。“十四五”时期,全市累计投资促进落地项目达到6500个以上,预计投入资金2万亿元以上(其中外资550亿美元以上),对促进首都经济增长提供有效支撑。

——企业精准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企业服务体系、服务流程、服务标准更加健全完善,投资促进政策“服务包”实现重点产业和重点园区全覆盖,涉企政策咨询、解读、投送更加精准高效,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投资促进“四化”水平明显提升。“投资北京”品牌全球影响力初步显现,国际化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投资促进工作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投资促进机制基本建立,投资促进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十四五”期间累计举办各类投资促进活动达到500场以上。

——投资促进对重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有效发挥。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国际消费、现代服务、医药健康等五大招商引资专项行动有效开展,重点领域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杆项目实现落地,一批产业创新核心产品相继涌现,一批行业引领性标杆企业培育壮大。

到2030年,符合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投资促进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投资促进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数字化的“四化”水平国内领先,投资促进对培育增长动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更加突出,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大力加强项目促进和企业服务能力建设

(一)支持各区落实主导产业布局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结合各区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特点,加强各区主导产业项目落地布局引导,有效推动各类产业优质项目向重点功能区集聚。

支持首都功能核心区和中心城区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发挥核心区和中心城区高科技和优质服务业资源集聚优势,聚焦发展定位,突出高端化、国际化发展。东城区坚持以文化为底色,着重发展文化、金融、信息服务、商业商务服务、健康等产业。西城区依托金融街+金科新区开放“双核”布局,以金融业为核心,重点发展文化、数字经济、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产业。朝阳区重点依托北京CBD、中关村朝阳园、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等功能区,充分发挥国际商务资源密集优势,聚焦发展商务经济、数字经济、金融、时尚商业等重点产业。海淀区依托中关村科学城主平台,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区块链与先进计算、集成电路设计、医药健康等产业,前瞻布局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丰台区以中关村丰台园、丽泽金融商务区等重点功能区为依托,着力培育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两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兴金融、科技创新、商务服务等产业。石景山区依托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中关村石景山园等载体,加快现代金融、科技服务、数字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商务服务等产业集聚发展。

支持通州区立足城市副中心建设承接中心城优质资源要素。依托运河商务区、张家湾设计小镇、文化旅游区等重点产业功能区,大力发展数字信息、现代金融、智能制造、高端商务、文化旅游、都市农业等产业。

支持平原新城集聚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平原新城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和产业承载空间优势,打造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顺义区依托首都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天竺综合保税区、北京顺义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等功能区,聚焦发展新能源智能汽车、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等三大主导产业集群,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大兴区聚焦大兴生物医药基地、新媒体基地、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等功能区,大力发展医药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氢能、商业航天等产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昌平区依托未来科学城,聚焦发展先进能源、医药健康优势主导产业,夯实先进智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等重点产业支撑。房山区依托良乡高教园、新材料基地、高端制造业基地等载体,重点发展高端制造、新材料等产业。

支持生态涵养区发展符合自身功能定位的特色产业。门头沟区重点培育科创智能、医药健康、文旅体验三大产业。平谷区以农业科技为主方向,积极发展绿色智慧商贸物流、休闲旅游、智能装备、无人机、现代食品等产业。怀柔区立足怀柔科学城建设,大力培育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聚焦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网络信息、生命健康、能源安全、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科技研发产业,做大做强影视文化、休闲会展等特色产业。密云区大力发展休闲文旅、都市型现代农业、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延庆区重点发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现代园艺、体育科技、无人机、冰雪体育、休闲旅游等产业。

(二)全面拓宽投资促进渠道

加强与京(境)内外各类商协会、全球知名专业服务机构、驻外使领馆、跨国公司等机构和企业对接,建立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和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投资促进渠道。

拓宽全球投资促进渠道。深化与世界投资促进机构协会及美加、欧洲、日韩、新加坡、港澳台等发达国家(地区)投资促进机构的交流,融入全球投资促进网络。建立与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地区)知名商协会、展会举办方,以及中国驻外使领馆、驻外机构等常态化联系机制,围绕北京市重点开放领域,加强与境外企业的精准对接。统筹市区两级海外贸易投资网络、海外侨商、友好城市以及市属国有企业海外机构等各类资源,不断拓宽招商渠道,协同联动推进海外招商。紧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契机,建立与国内出海企业联系机制,利用企业在国外的本土化资源,加大定向区域精准招商。

织密国内投资促进渠道网络。积极与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中国国际商会等国家级投资贸易促进机构、商协会对接,开展多层次的投资促进沟通合作。加强与国际主要投资来源地国家驻华使领馆、商协会,以及国内知名商协会、商业联盟、智库、基金会等机构交流,充分借助其资源优势,汇聚招商引资工作合力。围绕重点产业方向,瞄准投资能力强、行业带动性强的在京跨国公司、央企、市属国企、大型民企等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探索高水平、深层次、多领域的投资促进合作。通过多种方式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经济发达地区拓展招商网点,构建高效的国内跨区域投资促进工作网络。

健全投资促进渠道工作机制。加强投资促进渠道机制建设,提升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实施“投资北京全球合作伙伴”计划,通过公开征集、自愿申报的原则,遴选一批国内外知名商协会、智库、科研院所、央企、跨国公司、股权投资机构等多元合作伙伴,提供投资促进活动支撑和项目落地等专业服务。健全市政府高层与在京国际商协会、跨国公司高管的定期座谈交流机制。完善市区投资促进机构与渠道伙伴沟通交流机制,共享国内外经济形势、产业趋势及企业投资动态等信息。

(三)加强项目促进能力建设

坚持全市投资促进工作“一盘棋”,全面提升市区投资促进机构的统筹、指导、协调、服务、督促能力,建立健全市区协同、部门联动、合力推进的项目促进机制。

落实招商引资主体责任。落实各区(经开区)招商引资主体责任,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途径,结合产业功能定位,主动谋划招商引资工作,对重大项目加强主动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落地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市级部门要树立“管行业就要抓招商”的意识,聚焦产业发展动态,深入挖掘招商项目资源,对重点项目靠前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借助“两区”建设机遇,积极与国家相关部委主动对接,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要聚焦重大项目,与相关区组成联合项目组,共同促进项目落地。

统筹推动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发挥全市投资促进规划引领作用,实行招商引资目标管理,健全招商引资工作定期调度机制,推动市区协同促进重大项目。制定全市招商推介活动计划,集中全市优质资源市区协同开展招商推介活动,提高招商效能。加强招商引资基础信息共享,降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招商成本。加强招商与安商稳商配合,积极回应企业诉求,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做好项目促进和企业服务工作。

筑牢“一库三清单”工作基础。加强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库管理,严把项目入口关,对库内项目实施动态管理。继续充实完善“三清单”,围绕重点产业链条,动态跟踪京(境)内外产业龙头企业、国际功能性机构、跨国公司总部、独角兽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等主体,不断更新目标企业清单;定期汇聚共享全市园区、楼宇、厂房、土地等各类产业空间资源信息,动态更新空间资源清单;及时汇集最新的市区投资促进政策,整合建立覆盖重点产业、重点园区的招商引资政策清单。

完善全流程项目促进机制。深化项目信息挖掘机制,充分利用招商推介活动、企业服务管家、各类会议会展、投资促进渠道等途径,不断拓宽项目线索来源,定期会商评估项目信息;推进招商项目信息市区共享,引导项目合理布局。完善项目入库机制,根据全市重点产业发展目标,不断优化招商引资项目入库标准,做好项目入库填报工作;持续跟踪库内项目落地进度,定期开展全市招商引资形势分析,为上级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健全项目洽谈落地机制,完善市区两级项目专员配置,加强入库项目跟踪、对接、推进;针对纳入全市招商引资重大项目清单的标志性、首创性、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项目,成立市区联合项目组,强化重大项目协调服务;针对跨层级、跨部门的重大问题,通过市领导协调调度机制予以解决。强化投资促进监督考评机制,开展各区(经开区)招商引资工作动态监测和定期考评,将评价结果纳入“两区”建设绩效考核内容;建立健全项目投后评价工作机制,推动投资促进工作决策科学化。

激发市场主体投资活力。持续加强外资企业引进,始终将引进外资摆在招商引资工作的首位,紧抓RCEP落地生效、“两区”政策创新和对接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先行先试带来的机遇,依托全球化投资促进渠道,对跨国公司和国际行业龙头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吸引其在京设立全球总部、地区总部或投资中心、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结算中心、采购中心等功能性机构;落实外商投资法律法规,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投诉机制,加强外商在京合法权益保护。加大民营企业引资力度,充分发挥首都投资吸引力,瞄准高精尖产业领域民营龙头企业,加强定向招商;定期发布推介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项目清单,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城市更新等传统领域项目,以及数字新基建项目投资;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合资经营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导民营企业应用先进技术实施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积极协调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和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加大对民间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导央企在京布局投资,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支持在京央企总部优化业务布局,吸引外埠央企总部在京设立分支机构;发挥央企国家级创新中心主平台作用,承接央企产业创新发展项目落地。

(四)加强企业服务能力建设

坚持把企业服务作为投资促进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积极为企业提供优质精准、便捷高效的服务,使企业感受到“有温度的北京服务”。

健全企业服务工作体系。建立健全由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各区投资促进服务机构、各街乡镇、各产业园区等构成的多层级服务管家体系,为各级“服务包”企业配齐服务管家。加强市区投资促进机构与各部门横向协同,统筹服务资源,增强企业服务支撑。鼓励商协会充分发挥政企链接纽带作用,支持各类社会机构积极参与企业服务。

完善企业服务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投资企业诉求“一口受理”机制,畅通“12345”企业服务热线、外商投诉等企业诉求反映渠道,开通投资促进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线上企业诉求解决路径。研究建立企业服务热线反映难点问题“提级”解决机制,努力提升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巩固完善服务管家工作机制,动态调整“服务包”企业,积极协同行业管家、责任部门解决企业有关诉求和困难问题。推行市、区、部门领导常态化走访企业机制,在更高层次以更大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提供政策精准服务。梳理本市和各区(经开区)在产业准入、土地规划、人才引进、资金扶持、招商激励等方面的支持政策,面向重点产业和重点园区,集成编制“市级统一+各区特色”的招商引资政策服务包。加强政策宣讲和解读,通过召开政策解读专题培训会、发布“一图读懂”“政策指南”、探索开设线下政策咨询解读窗口、建设线上数字化政策查询平台等方式,实现政府政策同步发布、同步解读、同步咨询。建立与在京商协会和重点企业常态化联络机制,定期精准推送相关政策信息。加强政策落地服务,帮助重点企业实现政策达标即享,释放政策红利,助力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召开外企商协会座谈会、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投资人和企业对政策落地的相关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有关部门,为进一步改善北京投资环境提供决策参考。

四、全面提升投资促进“四化”水平

(一)提升投资促进国际化水平

擦亮首都国际交往中心“金名片”。立足北京作为全国国际交往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不断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更多国际资源转化为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加快推动北京国事活动承载区、国际机构集聚区、国际会展引领区、国际交往门户区、国际文体交流区等特色化国际交往功能区重点建设项目落地,为优化大国首都功能提供强有力支撑,为各类国际组织在京落地生根提供优质承载空间。强化国际交流合作,吸引更多国际组织总部、分支机构以及有关投资项目落户北京。借助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展会平台,开展投资促进专题推介,吸引国际高端项目和企业落地。

营造高水平的国际化投资环境。充分利用“两区”建设开展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先行先试的有利机遇,聚焦重点领域改革创新,积极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优化外商投资企业办事流程,提升外商投资服务水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投资环境,加快推进国际高端要素在京集聚。借助“五子”联动政策叠加效应,优化外籍人员来京工作许可、居住许可、出入境等办事环节,增强教育、医疗、居住等生活层面国际化服务能力,吸引更多外籍高端人才来京工作。依托北京中德经济技术合作先行示范区、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等重点园区,优化拓展外商投资产业承载空间。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投资北京”品牌。立足首都特色,以世界眼光,精心探索、培育和推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投资北京”品牌。积极参加国际高端产业会展活动,加强与国内外投资促进活动交流。定期策划举办一批名片式重大活动,集聚一批行业领军企业,集中签约一批引领性重大项目,提升“投资北京”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加强“投资北京”品牌宣传推广,制定“投资北京”品牌全球营销方案,高质量拍摄“双语”宣传片,编制多语种《投资北京手册》,高标准建设投资北京会客厅,用好“首都之窗”国际版网站、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门户网站、国际知名传媒等渠道,加大对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成果、招商推介活动、企业服务等方面的宣传报道,实现“投资北京”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提升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提升投资促进专业化水平

丰富专业化招商引资手段。综合运用产业链招商、应用场景招商、资本招商等专业招商手段,不断提升招商效能。实施产业链招商,围绕重点产业方向绘制产业链图谱,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强链补链延链需求,制定产业链核心企业和重点项目名录,全力开展精准招商。实施应用场景招商,依托应用场景“十百千”工程、传统工业智能化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吸引一批相关领域龙头企业落地。实施资本招商,充分发挥资本对重大项目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支持重大项目争取各类投资资金、专项资金投入;积极利用现有各类政府性产业促进引导基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跟进,开展“股权投资+招商落地”的资本招商新模式,打造“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的闭环。

开展专业化招商推介活动。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投资北京”品牌,构建“1+5+3+N”的多层级招商推介活动体系,策划开展“投资北京+”招商推介。“1”是探索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投资北京全球峰会,讲好“投资北京”故事。“5”是充分利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国家级经贸平台,开展投资北京推介专场活动,集中展示北京投资环境。“3”是发挥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及京港洽谈会等重要经贸平台主场优势,开展投资北京主题活动,扩大投资北京影响力。“N”是围绕各区特色产业和重点区域,按照境内境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市区协同策划举办系列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产业论坛、展览展示、主题推介等活动。

打造专业化投资促进队伍。加强投资促进专业人才引进,加大投资促进干部挂职锻炼、轮岗交流力度,强化年轻干部培养,着力打造一支“懂产业、通政策、善谈判、勤服务”的专业团队。加强投资促进业务培训,丰富拓展“投资促进大讲堂”,打造市区共同参与的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全市投资促进干部能力素质和业务水平。研究建立国际招商专家特聘机制,面向全球聘请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多种语言、熟悉国际经贸规则的专业人才。

(三)提升投资促进市场化水平

充分吸纳市场化主体开展招商。发挥在京中介机构、境内外商协会、行业协会、产业联盟、龙头企业、股权投资机构等集聚优势,充分调动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招商引资工作的积极性,放大投资促进平台效应,广泛开展以商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中介招商等专业招商。

持续完善市场化激励机制。指导各区(经开区)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奖励实施办法,制定更有针对性、更具吸引力的政策条款,对成功引进招商引资项目的专业机构和个人兑现奖励。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与市场专业机构合作等方式,为投资项目提供优质和低成本的法律咨询、人力资源、财务审计、融资服务、用房租赁等专业服务,为有需求的重大项目提供帮办代办服务。

(四)提升投资促进数字化水平

夯实数字化建设基础。建设全市投资促进大数据综合服务、投资促进自动化综合管理两大业务平台,形成招商项目库、推介活动库、政策清单库、空间资源库、目标企业库、企业发展服务库、招商渠道资源库等主题应用数据库,支撑全市投资促进工作统筹、市区协同促进项目落地和企业精准高效服务。

激活投资促进相关数据资源。完善投资促进信息资源目录和数据采集指标。实现北京投资促进数字化系统与市级大数据平台交互对接,共享企业登记、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企业税收等数据信息。加强投资促进大数据动态分析和利用,提高项目促进水平和企业服务精准度。

创新数字化智能化招商方式。搭建云招商平台,开展“云推介”“云洽谈”“云签约”等活动。应用推进新一代自媒体信息技术,开展直播招商。建立数字会客厅,持续更新和提升投资北京地图,推动招商引资由实地考察向远程考察、线上推介、线上路演、VR智慧选址转变。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招商引资项目筛选数据模型,实现重点企业与项目智能挖掘、智能推荐、智慧触达、智能匹配。

五、重点实施招商引资五大专项行动

衔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各专项规划,聚焦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国际消费、现代服务和医药健康重点发展领域,实施招商引资五大专项行动,力争落地一批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高质量项目,助力首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一)科技创新招商行动

紧扣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求,依托“三城一区”主平台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重点谋划开展一批科技创新项目招商推介活动,加快国际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吸引一批科技龙头企业在京布局发展,推动一批高精尖产业投资项目落地,把首都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组织开展科技创新专项招商活动。充分利用中关村论坛和国内外科技领域高端展会等平台,开展科技创新招商专场活动,宣传展示北京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和发展空间,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跨国公司、国际科技组织、外资研发中心等创新主体来京投资。

引导科技龙头企业在京布局发展。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积极引导中央科技领军企业在京规划布局发展。推动央企科技资源与在京高校、科研院所、民营企业等融合创新,落地一批投资多元、灵活自主、面向市场的创新联合体。用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创造的新场景、新机遇,吸引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和前沿重大项目落地。

加速高精尖产业投资项目落地。吸引国际高端创新资源集聚,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和集成电路等“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充分发挥特色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作用,提高科技创新项目承载能力。

(二)数字经济招商行动

以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为牵引,开展数字经济专项招商活动,以数字新基建夯实数字基础设施,以数字新场景引进一批数字经济标杆企业,吸引落地一批标杆引领项目。

组织开展数字经济专项招商活动。强化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世界机器人大会、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等展会平台的主场优势,组织开展数字经济招商专场活动。积极参加国内外数字经济领域高端展会,开展北京数字经济主题推介活动,宣传北京数字经济开放发展政策,展示北京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吸引全球数字经济标杆企业来京投资。

以数字新基建项目夯实数字基础设施。聚焦5G网络基础设施、物联网、智能网联化城市道路、数字城市管廊等数字新基建领域,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投资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推进京津冀区域数据中心布局,引导传统数据中心加快改造升级。有序推动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北京区块链先进算力实验平台等重点数字经济基础设施项目落地。

以数字新场景引进一批数字经济标杆企业。结合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十百千”工程,紧抓数字技术企业与制造、商业、医疗、教育、文化等各领域企业深度融合所创造的投资机遇,加大场景招商力度,落地一批数字经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项目。梳理全球数字经济百强企业、独角兽等榜单,制定北京数字经济目标企业清单,开展定向精准招商推介,加强目标企业实地走访,努力引进一批行业头部企业和高成长企业。

(三)国际消费招商行动

紧密对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坚持品质提升与规模发展并举,开展国际消费城市建设专项招商活动,加快新型消费空间投资建设,吸引全球高端消费项目和品牌企业集聚。

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专项招商活动。依托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北京日”主题活动,组织嵌入式招商活动,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专题招商推介。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项目纳入全市年度招商推介活动重点内容,市区协同开展专场推介活动。积极参加国内外全球知名国际消费领域展会、论坛等活动,努力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品牌。

吸引市场投资打造新型消费空间。积极引入外资、民营资本等多元主体参与全市传统商圈升级改造、新消费地标打造等城市精品空间建设。支持科技、体育、文化等要素与商业融合,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文体商旅多业态融合项目,打造功能复合、深度体验的消费综合体。

集聚消费品牌企业在京发展。聚焦全球知名消费品牌,制定消费品牌目标企业清单,综合利用线上推介、线下走访等方式,加强精准对接,争取引进一批中国区总部、亚太区总部和全球顶级品牌投资商及运营商来京发展,引入一批世界级品牌首店、旗舰店在京落地。充分发挥国家消费领域行业协会、高端中介机构、一线城市招商网点资源链接作用,引进一批国潮品牌企业总部以及研发设计中心、销售中心、运营中心等职能部门在京发展。

(四)现代服务招商行动

聚焦现代金融、文化产业、商务服务等重点服务领域,开展重点招商推介和项目促进工作,吸引一批国内外高端服务要素集聚和重大项目落地,加快构建与首都“四个中心”功能相适应的高质量现代服务业体系。

组织开展现代服务业专项招商活动。充分发挥金融街论坛主场优势,开展现代金融专场招商推介活动,全面展示首都金融业聚集优势。充分利用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文化消费品牌周等品牌文化活动,组织开展文化类专题招商推介。积极参加全球知名商务服务展会、论坛等活动,宣传北京商务服务投资新机遇。

加强国内外现代金融高端要素集聚。以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建设为契机,主动承接新拓展金融监管职能和业务相关企业在京落地,加快推进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增资、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系统全国处理中心等项目落地。用好“两区”建设政策创新优势,吸引高质量的国际高端金融要素集聚。充分发挥城市副中心绿色金融功能主要承载区作用,吸引更多绿色金融企业集聚。聚焦数字金融应用场景建设,有序推动项目落地。

促进高质量文化项目建设。紧扣首都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将文化类项目作为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内容。发挥国有文化企业主力军作用,着重引导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国有企业在京布局发展。盘活利用老旧厂房等闲置资源,加强文化项目空间支撑。用好“两区”建设政策突破创造的新投资空间,吸引国内外高端演艺、音乐、影视、视听和创意设计、动漫游戏、艺术品交易等领域企业落户。瞄准科幻电影、科幻动漫、科幻出版等文化新兴领域,吸引一批数字成像与合成、数字绘景、数字渲染等关键技术创新型企业落户。

加强国际高端商务服务机构引进。用好首都总部经济政策,支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在京设立全球总部以及功能性机构,提升总部全球资源配置能级。聚焦会计、广告、咨询、法律、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领域,吸引一批全球知名国内外机构和企业在京布局,提升专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五)医药健康招商行动

围绕新药物、新器械、新服务三大方向,开展专项招商活动,加快重大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吸引一批创新项目落地,巩固扩大产业领先优势。

组织开展医药健康专项招商活动。把医药健康产业列为全市年度招商推介活动重点方向,积极参加国内外医药健康领域知名展会、论坛等活动,开展专题招商推介,宣传“两区”建设在医药健康领域的政策突破优势,吸引一批国际领先的医药健康企业来京投资。

加快医药领域创新研发和转化项目落地。聚焦新型抗体药、小分子化药、新型疫苗等重点领域,制定目标企业清单,大力引进一批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创新药研发企业及产业化项目落地。围绕中医药经典名方、制剂工艺和新剂型开发,引入一批中药新药创新研发企业。瞄准高端医疗影像、高端植入材料、体外诊断、生命科学检测仪等前沿领域,吸引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在京布局高端产能。

促进创新型医院项目建设。充分用好“两区”建设政策制度创新优势,重点引入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医院、智慧医院、独立研究型医院。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将《规划》落地实施纳入“两区”建设招商引资协调工作组职责范畴,统筹指导全市投资促进工作,切实保障重点任务有效落实。各区(经开区)要加强组织领导,把《规划》落实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研究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

(二)强化宣传推广

统筹做好《规划》的宣传解读和舆论引导,全方位、多层次、常态化宣传北京投资环境、发展优势以及招商引资工作开展的主要成效。定期通报《规划》实施推进情况,树立典型标杆,发挥示范效应,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各区(经开区)以及各部门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抓好规划落实

将《规划》与投资促进工作重点紧密结合,使各项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切实得到贯彻落实。《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与全市其他专项规划协调衔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监测和评估,发挥好对全市投资促进工作的指导作用。